作者姓名 : 郭巧玲
光影
這幅名為《看不見的看得見》的藝術作品,運用線條、光芒和紅濾鏡表達「破碎中的恩典」主題。畫中的交錯線條象徵人生的脆弱與傷痕,背後透出的光芒則是神在軟弱中顯現的能力。紅濾鏡為作品增添靈性層次 -- 觀看者戴上濾鏡後,畫中傷痕消失,顯現出基督的光,象徵以信仰視角看見隱藏的恩典與守護。
作品背後源自作者自身生命中對痛苦與神同在的反思,如一場開車遇險卻蒙保守的經歷。畫作不僅是視覺創作,更是一種靈性的邀請,提醒人在苦難中轉眼仰望耶穌,發現祂無處不在的愛與能力。
欣賞步驟:
第一步:以自然眼光觀察畫作線條與縫隙,感受破碎與混亂。
第二步:戴上紅濾鏡觀看,體會畫面轉化與主耶穌光芒的出現。
第三步:默想生活中看不見卻真實存在的恩典。
第四步:反思自己是否也為神設下「框架」,是否願意打開心靈,讓神自由作工。
這幅作品正如信仰本身,不在於「看見什麼」,而在於「用什麼看」。
作者姓名 : 林偉堃
數碼藝術
耶穌作為神子,為了愛門徒愛到底,而去洗門徒的腳。 洗腳禮是我認為信仰裡面一個重要的儀式。洗腳是愛的表達。僕人是按主人吩咐洗腳,平常人會顧慮不衞生、有臭味的腳。但基督徒洗腳卻是因為眼前的人也是神所愛惜、所創造的。
畫中左邊的腳有一大片傷口,是源於我有次在街上看見一個瘦削的男人的腳有一處見到肉的傷口。這畫面令我難以忘懷。耶穌傳道時醫治病人,他其中一個方式是「觸摸」。我將之結合洗腳的動作。洗腳,同時帶來憐憫的醫治。
觀看影片:創作記錄 >>
作者姓名 : 林偉堃
數碼藝術
這是源自我在新約導論課程的其中一個報告題目——「餐桌團契」。 「飲食」在基督教是其中一個很重要的主題。耶穌透過「餐桌團契」或者「主餐」去呈現出天國的樣式。耶穌在筳席中沒有排除那些被法利賽人拒絕的人——「稅吏和罪人」,而是與他們建立關係。 猶太人在同一張枱用飯,代表群體的彼此接納,關係的維繫。在教會裏面我們雖然沒有血緣關係,身分、階層、地位不同,但每一次的主餐都是提醒坐席的人:「我們都在基督裡成為一家人」。 這幅畫結合了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角度。眼前的中式餐桌,一個擘餅的動作。中國所謂「民以食為天」,天國的子民也是「食」作為天國的呈現。同桌吃飯除了人,還有基督的身體,成為我們關係的連結。在飯桌上大家都是平等相待,同得飽足。
觀看影片:創作記錄 >>